close

上海近年來在美術教育方面的大手筆不少,上海美術學院自2016年底掛牌以來,推出瞭一系列引人註目的學術項目和活動,此外,華東師大美術學院在上周的成立也被認為是上海美術學科崛起的一個新信號。
作為上海歷史最悠久的藝術院校,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對話時梳理瞭上海美院在過去一年中所經歷的變化和未來的方向,以及他對今後藝術教育面臨問題的思考。他表示,現在規劃上海美院新校址需要思考“22世紀美術學院是什麼樣的”這樣的問題。
他同時也透露,上海美院今後的藝術教育不僅僅局限在專業教育,“將是一個面向從三歲到九十歲年齡段的終身教育。所以,不僅要辦附中,還要辦附幼、附小、附中。”
上海美術學院掛牌當日國內外著名藝術傢接受特聘教授聘書
從上大美院到上海美院的變化
澎湃新聞:上海美院掛牌一年瞭,上大美院從建立以來,經歷瞭哪些階段,這幾個階段有什麼變化?
汪大偉:發生的轉變有幾個階段,首先是1983年從上海美校轉為“老上大美院”(凱旋路),再到新上大美院,也就是2000年從凱旋路搬到瞭寶山;再是,從2016年12月11日轉成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又是一個新的階段。
1965年周碧初在上海美專指導油畫系學生畢業創作
從體制角度講,“老上大美院”實際上是個獨立的辦學機構,當時在凱旋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所以其政策制定和運作基本上屬於自我循環;到瞭“新上大美院”(即2000年搬到寶山後),法人資格取消瞭,成為上海大學的二級學院,它不再是一個獨立辦學實體;到瞭2016年12月11日,掛牌的是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提出瞭“虛擬法人,實體運作”的概念,雖然不是一個法人運作體,但是在人事、財務以及對外交流都給予瞭相對獨立的職責、權利和運作空間。在體制機制創新自主辦學方面開展瞭積極探索。
凱旋路30號大門
從這些轉變也能看到整個城市對美術教育需求的發展變化,20世紀80年代適逢改革開放,整個城市百廢待興,城市建設需要美術,所以當時上海美校(中專)被升格為本科,而且是一個獨立辦學機構;後來到瞭大學合並時期,高校合並學科范圍擴大,形成瞭綜合學科優勢,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當下,應上海國際都市的文化發展和創意產業的需求,上海要有一所與上海地位相稱且以上海命名的美術院校。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瞭法人不變,以虛擬法人,實體運作的機制,構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並且聘請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教授擔任院長。上海美術學院在充分遵重藝術規律自主辦學的同時發揮上海大學的綜合學科優勢,在學科交叉、融合方面是其他藝術專科院校所望塵莫及的,比如藝術與經管,藝術與人工智能,藝術與社會學,藝術與通信,藝術與新材料等等。上海大學為美術學院的藝術新領域開拓提供瞭廣闊的空間和可能。為在綜合性大學中辦好一所全新而獨特的美術學院作全面綜合改革的嘗試。從這些變化過程也能看出上海市政府,市教委,上大的領導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
2000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遷入上海大學寶山校區
澎湃新聞:過去的美院,每個系每屆隻有幾個學生,而新世紀以來大學擴招,學生人數、質量和訴求都發生瞭變化,美院是如何堅守自己的教育傳統?又如何以新的變化適應新的時代需求?
汪大偉:根據我的理解,這些年,美術學院不光把培養人才作為己任,同時也把培養學生作為檢驗自己工作的標準。所以,我們始終把人才培養看做頭等大事。經過幾輪的變化,有體制和校址的變化,但我們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度始終沒變,所以我們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在藝術上有影響力的人物。但是每個階段、每個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對人才的需求和觀念也有變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城市高速發展,對應城市發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人們生活的需求和生活品質的提升,為此,我們培養瞭一大批應用型人才,這些應用型人才已在各行各業發生瞭效應。
面臨著新時期變化,我們提出公共藝術學科概念,並把公共藝術作為新美院發展方向的一個原因。為此我們在整個學科構架方面進行調整,從原來的傳統經典繪畫走向應用藝術,又從應用藝術逐漸向符合公共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上培養人才。例如,上大美院2000年在全國率先在美術學院設立建築系。當時,建築學是在工科院校中辦的,而2000年錢偉長校長提出在美術學院辦建築專業,開瞭中國美術教育之先河,隨後,各大美術學院也相繼都辦瞭建築專業;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們也順應整個社會的經濟建設需求,最早開設瞭數碼藝術專業,以後又設立瞭公共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和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
玻璃藝術工作室
澎湃新聞:上海美院掛牌一年,這一年以來美院在對內教學上有何變化?對外校企合作、校館合作為學生、學校,以及社會的輻射效應有哪些?
汪大偉:最大的變化是學院名稱有瞭“上海”兩個字,我們處處以上海這個城市作為自己建設和發展的目標,要與“上海”齊名。第一是加強與國際合作,比如和英國皇傢美院、東京藝術大學、舊金山美術學院等國際前沿的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一個國際院校的教育聯盟協同體,有來自北美、南美、大洋洲以及東南亞等國傢的高校參與,而且希望這個協同體就落戶在上海,落戶在我們美術學院,形成協同體的研究機構和教學機構,我們目前已經聯系瞭15所國際院校,其中有5傢已經取得明確意向,進入議事日程瞭。第二是對接城市的產業轉型發展,由寶山區政府、上海大學、寶武集團共同簽署瞭共建美術學院一個協議,把美術學院建在原寶鋼不銹鋼廠地塊,希望入駐後,能帶動整個地塊創意產業的發展,成為產業轉型的引爆點,帶來一個新氣象,我們目前也在積極推進中。另外,在市領導的關心下由市教委和市文廣局簽署瞭文教結合共建美術學院的協議,創造瞭一個文教結合機制,在這樣的機制下,我們和中華藝術宮、劉海粟美術館、油雕院以及畫院,建立起連同機制,我們在四個文化機構裡面設立瞭四個研究中心,同時把青年幹部掛職到四個文化機構,這樣有利於我們把上海市的文化平臺連接為美術學院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我們能為這個城市增添更多的文化內容,或者說能把我們的研究成果轉化成服務社會的內容,直接在這些平臺上進行展示,這也是為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承擔起我們自己的責任,與此同時,這些文化機構也變成瞭我們的教學實習基地,學生在實際的項目運作當中,去體驗社會和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還有一個就是我們聯合培養研究生,和這些文化機構合作起來,把我們人才的培養直接放入社會大課堂上,這就是我們的文教結合,為這個城市整體文化藝術水準的提升做出我們學院應有的責任。
“文教結合”啟動簽約儀式
在這一年當中,我們還在積極推進的是教學體制機制的改革,實際上就是加強我們的本科基礎教育,推出一系列措施,馮遠院長特別重視本科教學,推出瞭一個“院長作業”,在暑期裡面,要求每個學生必須依據自身專業方向投入社會體驗生活,進行社會調查、藝術創作或寫生等,開學後進行考查點評,選出優秀作品展出以資鼓勵,由此形成瞭一個關註生活、重視基本功的學風校風。在研究生教育中,積極推進淘汰機制,以前考進來,躺著也能出去,現在實行淘汰率,特別是博士生,第一年做預讀生,不適應的就淘汰瞭,最後博士論文盲審期間,還有一次淘汰。淘汰機制的引用,對加強本科生基礎教育的嚴管和研究生層面的教育把控環節,發揮瞭很好的作用。
我們也在研究生教育探索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這些工作室是以問題導入的研究型工作室,以社會需求導入的應用型工作室,還有以大師風格導入的創作型工作室,即“引進大師”進入工作室,還有根據國傢重要項目的需求建立工作室等。都需要師生們真刀實槍地進行研究,對他們的研究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為順應新美院的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在機構調整和規章制度的建設方面也做瞭大量工作。引進瞭四十餘位國內外專傢教授開設瞭“上美講堂”舉辦瞭57次講座和工作營。
這一年,回想一下365天,美院全體教職員工馬不停蹄地做瞭不少事情,在社會需求與社會發展的高速態勢下,迫使我們一天當三天用。
“上美講堂”啟動儀式,從左至右:曹可凡、靳尚誼、全山石、詹建俊、邵大箴
“22世紀美術學院”的暢想
澎湃新聞:如今上海美院在上大寶山校區內的校舍已經稍顯局促,未來上海美院在寶武不銹鋼地塊的新校址的規劃是如何的?現在進行到哪一階段?
汪大偉:目前的階段是新美院概念方案的評選,已有22傢報名,其中16傢遞交瞭方案,其中有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的國際設計事務所和國內重要設計院校、設計單位。評選出來的結果是一等獎空缺,兩個二等獎,五個三等獎。現在策劃的概念主題是 “22世紀的美術學院”。22世紀美術學院是什麼樣的?到時候是否還有美術學院嗎?那時美術學院到底教什麼課?什麼人來上這個學?給大傢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之所以把 “22世紀未來美術學院”建設加以討論,來引發我們對美術學院的再思考,這個就是我們的一個目的。這個過程當中有些方案確實也還可以,但有些方案根本不到22世紀,有的還在20世紀,連21世紀都不到。美院發展的前提一定是跟“上海”這個名字捆綁起來的,所以學科、專業以及影響力必須要符合“上海”這個名稱。上海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我們美術學院也一定得以這樣一個水準來規劃發展,所以我們在建立國際藝術聯盟協同體,就是希望能把國際一線品牌的藝術院校引進到上海,這些是美術學院的基本配置。其次,人們稱上海為“魔都”,給人很多想象力,那相應的美術學院也應當成為“魔都”的學院,不管是專業建設還是空間形式,以及對人才發展,都要有想象力。
寶鋼工業遺存俯視圖台中西區月子中心評價
當然,這個想象力的空間目前還在設計中,因為寶武集團提供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工業遺存的大廠房空間,也給我們對今後專業發展帶來瞭無限的想象空間,除瞭堅守的傳統經典藝術,還要適應上海的建設發展需求,比如建立一個全新概念的空間藝術,它應包含雕塑、工業設計、建築和規劃等一系列在空間概念上的專業等。這不僅僅是國際都市發展的需求。這些專業我們也都有良好的基礎,但是過去專業比較單一,隻是停在架上藝術、個人藝術上,沒有嫁接到公共空間。其次,現在進入瞭信息化時代,GPS加上互聯網,手機的移動通訊網,這樣的技術環境對人們的生活改變非常大。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如何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技術是冷冰冰的,但如何為人所用,如何讓人們用得方便且身心愉悅,這就是美術要做的事情。第三,這裡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成為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世界藝術大師雲集在這,一線品牌畫廊聚集在這,那需要培養多少的經紀人和策展人,這也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以此類推,如服裝、包包、時尚業等文化附加值的業態,都太多瞭。僅從空間、技術和文化發展這三個層面,對我們美術學院的專業和學科發展的想象力就很大,我們希望將工業遺存煥發出新的生命,為探索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創造這樣生活方式的人才培養是新美院的願景和任務。這些也都是作為面向“22世紀上海美術學院”需要探索和付出的。
寶鋼工業遺存內部圖
澎湃新聞:上大美院中專部前幾年停止招生瞭,搬往新校區之後中專部會否重建?
汪大偉:以後的藝術教育不僅僅局限在專業教育,而將是對於人的創造能力的培養教育,將是一個面向從三歲到九十歲年齡段的終身教育。所以,不僅要辦附中,還要辦附幼、附小、附中、大學、繼續教育,一直到九十歲,這就是我們新美院的一個視野和跨度。
“杏林擷英——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優秀學生作品邀請展” 展覽現場
48所院校學生作品展的思考
澎湃新聞:通過前不久在中華藝術宮舉辦的48所美術院校作品展,您希望上海美院的師生學習和收獲到哪些?
汪大偉:此次全國高等美術教育展覽集中瞭48所院校,幾乎覆蓋瞭國內各個省市的藝術院校,在這樣的范圍內,把各自最有特色的作品拿出到這裡接受檢閱。對於上海美院的師生來說,可以開闊眼界,打開思路。比如說通過這些作品怎麼去判斷基本功,去評判主題性創作和唯美創作的不同,這都提供瞭各種不同可能的范例。不光是看,還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像是一面鏡子,從別人作品中看到自己,對我們來講是很好學習的機會。
上海美術學院學生作品
澎湃新聞:之後還有教師展和文獻,你覺得這個持續三年的系列展,最終能給上海美院帶來哪些變化?
汪大偉:全國高等美術教育系列展分三年三個展,今年是學生作品展,明年是教師作品展,後年是文獻展。馮遠院長在策劃這件事的時候,是從三個層面去思考的,即從院校培養的產品,培養者的水平,到培養過程的考量,是一個全面系統的梳理。這三個展覽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對改革開放乃至新中國以後的美術教育的回顧、展望和梳理,重新再思考、再定位。對上海美院來講,這個系列展做完以後,將加強我們對藝術教育的研究,提升藝術教育水平,而且我們是在研究中國正在發生的問題,這種研究成果能夠取人之長,對我們今後自己的發展也有一個借鑒和學習。
上海美術學院學生作品
澎湃新聞:通過這次展覽的梳理,你覺得當下中國藝術教育的問題有哪些?
汪大偉:第一,教育的雷同。全國美術教育高校缺乏特色,沒有自己的清晰定位,這也是通病,如何體現差異化競爭和差異化發展,這是我們接下去需要解答的問題。沒有特色的問題導致的是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的雷同和人才規格雷同。這並不是國傢需要的,國傢真正需要的是各自定位,形成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藝術氛圍,這是藝術繁榮所必備的社會土壤和文化發展氛圍。
第二,關門搞研究。院校的學科發展和研究與社會發展嚴重脫節。具體體現在研究生的研究課題方面,選題拍腦袋,蒙著頭做三年,做完就束之高閣,論文一扔,拿瞭個文憑走人,這是資源的浪費,國傢培養研究生是希望能解決國傢當下問題的,這個也是現在教育的弊端。
第三,教育管理行政化。按照行政的管理方式,而不是按照藝術發展規律去管理教學。也是造成現在教育特色被抹殺的重要原因,是對多元化美術教育的一大障礙。所以,如何能夠適應自身獨有的資源以及獨特的教學發展規律,制定對應的教學管理?如果能夠把特色找到,把社會服務解決好,再把一套相對應的教學管理模式制定好,這教學肯定會好。希望通過這樣的三年系列活動,出現一批定位清晰、社會影響力大、管理有特色的優秀院校。

(原標題台中月子中心價格:藝術對話2018 |汪大偉:上海美院新變化與22世紀暢想)

藝術對話2018 |汪大偉:上海美院新變化與22世紀暢想

台中月子中心費用台中高級月子中心

台中高級月子中心推薦
arrow
arrow

    ihywo480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